脉诊的临床意义

朱丹平 重庆市中医院

版次:012    作者:2024年09月06日

在中医理论体系中,脉诊是不可或缺的诊病方法,《素问·脉要精微论篇》中提到:“通过切脉的动静变化,观察眼神的明亮程度,审视面部的五色变化,从而了解五脏的盈亏状态,六腑的强弱情况,以及身体形态的盛衰,通过这些综合信息,可以判断疾病的生死预后。”寸口脉法是基于“三部九候遍诊法”,“人迎寸口脉法”,“仲景三部脉法”等传统脉诊法的演进、简化和优化而来的,它已经成为当前中医临床上最常用的诊断方法之一。

寸口脉的位置位于手腕的内侧,是手太阴肺经的动脉,靠近脉会太渊穴,是全身经脉之气的汇聚之处。因此,在《黄帝内经》中,寸口也被称作“气口”。寸口脉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《内经》,并在《难经》中得到确立,其基本理论在《脉经》中得到完善。扁鹊对寸口脉平脉的定义是:“平和之气,不缓不急,不滑不涩,不存不亡,不短不长,不俯不仰,不从不横,此谓平脉。”(《脉经·卷五·扁鹊脉法第三》)独取寸口脉法因其简便性和准确性,得到了历代医家的推崇,并逐步发展成为衡量一个医师技术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。明代名医薛己曾说:“脉者,人身之造化,病机之外见,医家之准绳,不可不精究而熟察。”国医大师李士懋教授更是强调,脉诊是四诊中最主要的部分,能占到所有诊断权重中的50%-80%。

清代医家张璐在《诊宗三昧》中写道:“夫脉学者,大医王之心印,非大智慧、大辨才,难以语此。”脉诊之所以重要,是因为脉象能够反映全身的病机和生理变化。通过审查脉象,医生可以了解和把握机体的气血、脏腑、经络以及气机的变化,脉诊是观察人体气血流动和能量变化的重要窗口。它对于临床辨别病情、阐述病机、指导治疗、推断预后具有重要意义。脉诊的依据和意义、诊法和指法、脉象种类及其形象界定、脉位与三焦脏腑经络的信息对应关系、脉象的临床意义是中医脉诊学的五大核心内容。其中,寸口脉的定位是确立寸关尺三部的重要步骤,基于正确的定位理论合理布指,对于正确把握人体三焦脏腑气机信息至关重要,虽然操作过程简单,但意义重大,需要医生认真对待和精确操作。

在现代中医实践中,寸口脉法的应用已经非常广泛,它不仅要求医生具备深厚的理论知识,还要求有丰富的临床经验。寸口脉法的诊断过程包括了对脉象的浮、中、沉三个层次的感知,以及对脉搏的快慢、强弱、节律、形态等特征的细致观察。通过这些细致的观察,医生可以对患者的健康状况作出更为准确的判断。

在寸口脉法中,脉象的分类繁多,如浮脉、沉脉、迟脉、数脉、滑脉、涩脉等,每一种脉象都对应着不同的生理和病理状态。例如,浮脉通常表示表证,沉脉则可能提示里证;迟脉多见于寒证,而数脉则常见于热证。医生通过综合分析脉象,结合其他四诊信息,如望、闻、问、切,可以对疾病的性质、位置、程度等作出全面的评估。

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,中医脉诊也逐渐融入了现代科技元素,如脉象仪的使用,使得脉诊更加客观化、标准化。然而,无论科技如何进步,中医脉诊的核心仍然在于医生的主观感受和经验积累。因此,培养一名精通脉诊的中医师,需要长时间的学习、实践和积累。

在传承和发展中医脉诊的过程中,我们应当重视对传统脉诊理论的深入研究和实践应用,同时也要积极探索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新方法,以期在保持中医特色的同时,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科学性。只有这样,中医脉诊才能更好地服务于人类健康,为世界医学的发展做出新的贡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