乡 村 故 事

大山里的“渴望”

版次:007    作者:张辉文2024年09月09日

第40个教师节快要到了,让我想起非常敬重的一个老师,就是我因工作关系接触到的刘宗元。

刘宗元老师是荣昌区铜鼓镇人。1996年,铜鼓山已有了一条土公路,但还是只用泥土石头夯实的“机耕道”,且山高路陡。一天他在回家的途中,遇到几个蓬头垢面的小孩在路边玩耍。“你们怎么不去读书呢?”他不由自主去关心。“太远了,走不了那么远。”“我家没钱让我读。”……几个小孩叽叽喳喳地回答。“你们想读书吗?”“想啊,太想了!”刘宗元至今忘不了那几双渴望的眼睛。这一双双明亮但又麻木的眼睛让他辗转反侧,夜夜难眠。经过几天考虑,他毅然决定要在山上办一所民办小学。

说干就干,那一双双渴望的眼睛激励着他,于是他将这所学校取名为“渴望小学”。家里的两间石头房子作为教室,他拿出家里所有的积蓄,买课桌,买黑板,买办学所需要的一切东西。

民间办学的艰难可想而知,特别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。还好他以前在刘骥村小任教过十几年,家长们非常信任他。第一年,“渴望小学”招收了19个学生。这些学生大部分来自山上,有几个来自山腰,山脚。学生小的四五岁,大的八九岁,他把学生分成了学前班和一年级两个班级。有些学生太远,中午不能回家,他便叫这些学生自己带米,妻子义务为这些学生蒸饭。

“渴望小学”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办起来了,这一办就是13年。从“渴望小学”走出去的毕业生有200多名,高峰时期,学校有六个年级六个班,虽然每个班只有10多人。这些学生与公办学校学生相比成绩并不差,学校及他个人多次获得镇级奖励。刘宗元的二女儿受他的感染也参与进来任教。从这里走出去的学生,有读了重庆大学、南京大学等名校的,有做生意较成功的,还有在外面打工和在村里务农的。

前几年,我再次回到铜鼓镇工作,铜鼓山已今非昔比。公路四通八达,农民的楼房宽敞明亮。刘宗元老师还住在这里。如今从重庆主城来到铜鼓山顶也只要两个小时,来这儿旅游或接受红色教育的人们络绎不绝。研学教育课程有一部情景剧,年过八旬的刘宗元在里面饰演了一个角色,这个角色就是他作为这里的一个见证者的所感所悟。每每观看这部剧时,我都见到刘宗元老师眼角隐隐的泪,我相信他的情感来自内心深处。

致敬刘宗元,致敬师者!

(作者系荣昌区文联副主席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