往 事 回 首

赶场记忆

版次:007    作者:唐林2024年10月29日

赶场,是我童年遥远而永恒的记忆。在乡村,方圆几十里最热闹的场所便是乡场。这里不仅是乡镇公家人办公的地方,更是商品交易和乡下人情感交流的场所。

在不上学的赶场天,我便随母亲去乡镇赶场。到了集镇,远远就能闻到包子的香味。经过小商店便缠着母亲买一把削铅笔的小刀子,有时还可遇见七大姑八大姨。运气特别好的时候,还能看到公社组织唱歌、跳舞的文艺演出。

小时候,听母亲讲,赶场的地方从前叫涂家庙。涂家庙场并不大,一条近百米宽的河流从乡场穿过,一座木桥横跨在河面上,桥顶盖有青瓦,赶集的地方差不多都在桥上。偶尔赶场的人多了,场自然便顺着桥的两端被拉长了几十米。

木桥的一边是国有单位,十来间十多平方米的小屋,设有国营小食店、供销社、公社医院和粮站。木桥的另一边,加有圆木栏杆,流摊靠着木栏杆一排排摆开,交易樱桃、李子、白花桃、土烟、草鞋、提兜、竹背兜等土货。量器多是个、碗、升,讲多少钱一个/一碗/一升。南桥头有个理发店,剃头匠姓李,守店几十年。北桥头则是个铁匠铺,赶场天,铁匠甩开膀子,从煤炉中夹出一块烧得通红的毛铁,哐哐当当富有节奏地敲打,通红的毛铁火星四溅。

不少来赶场的人,其实并不买卖东西,他们只是到这里来热闹热闹。经济稍宽裕的人,会到食店勾二两白酒,用杂烩汤下酒。小食店卖的杂烩汤,是用猪的大肠、肺、舌等内脏熬成的混合汤,汤浓味香,几十米远都能闻到香气。多数人要买的是盐和煤油,偶尔有人买点布和酒。涂家庙离县城有三十多公里,每天有一班往来客车。那时乡下人到过县城的少,有的甚至几十年没离开过老家。当时流传这样的话:谁去过石牛河,到过罗洞坪,就算见过大世面。其实,石牛河、罗洞坪不过是比涂家庙更热闹的两个相邻场镇。

时光流转,岁月悠悠。伴随改革开放的步伐,涂家庙的场越赶越兴旺,越赶越热闹。不久前,我再回到涂家庙,想去寻觅儿时的印迹和记忆,曾经的木桥尚在,但经风雨侵蚀,柱子和栏杆显得陈旧沧桑。在木桥上方,已建起了宽阔美观的石栏杆公路桥。曾经的小餐馆、理发店、铁匠铺和粮店早已被岁月的烟尘淹没,取而代之的是一排排崭新的楼房,每家每户都开了门面,做着小生意。新建的广场和农贸市场,远远眺望,宽敞而明亮。过去许许多多的人和事,好像隐隐约约被时光带走,又似乎被永远地留了下来。

(作者系重庆某文化事业单位退休干部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