版次:007 作者:周丁力2024年10月29日
根据我的阅读经验,我发现,历代文人墨客的笔下,描画、吟咏秋月的文字,比描画、吟咏春月、夏月、冬月的文字多。那一轮秋月,每每饱含深情地在他们头上的夜空中悬浮着,也在他们心灵的天空中悬浮着。月华如水,在他们心中酝酿出无边无垠的各种各样的情思,在滋润了他们自己之后,又从他们的内心与笔端流泻出来,形成内蕴丰富的文字,滋润着一代又一代后世读者的心怀。
在那些洒满秋夜月光的句子里,诗人们或思乡:“露从今夜白,月是故乡明”;或讴歌男女深情:“家家乞巧望秋月,穿尽红丝几万条”;或状写美景:“洞庭秋月生湖心,层波万顷如熔金”“秋月照白壁,皓如山阴雪”;或怀想远人:“但愿人长久,千里共婵娟”;或抒发人生感叹:“月到中秋偏皎洁。偏皎洁,知他多少,阴晴圆缺”;或赞颂伟人:“高哉孔孟如秋月,万古清光仰照临”;或自况心境:“吾心似秋月,碧潭清皎洁”;或寄托相思:“绿萝秋月夜,相忆在鸣琴”;或抒写快意:“秋月吐白夜,凉风韵清源”……
我还常常发现在古代诗文之中,秋月常常是与春花并列在一起的:“无尽今来古往,多少春花秋月”“春花秋月何时了,往事知多少”。细细一想,觉得这并不奇怪。春花娇艳,标志着人生的萌发与启航;秋月沉静,表明人生到此转趋平稳,——这春花秋月其实暗指的是光阴的流转,人生的起伏,它们正该在一起。其中的道理,与古人有时以“春秋”一词来替代“历史”一词是一样的;与有人问你“春秋几何”,其实是问你年龄几何是一样的。
虽然秋月本无意,但在这世间,却有无数有情有意的月下人。因此在夜晚看月,尤其是看那一轮从容淡泊、晶莹剔透的秋月,自古以来都是一件寄托怀抱,充实心灵的雅事、美事。
徜徉于秋月之下,心灵可以很安静,也可以很充盈。既可以就像苏东坡那样“把酒问青天”,也可以像李白那样“举头望明月,低头思故乡”,还可以像朱自清先生那样,什么都可以想,什么都可以不想。与那一轮晶莹相对,既可以安然静默,澄清胸怀,也可以抚今追昔,放飞思绪。我想,这也许就是古往今来的人们,喜欢观赏秋月的最根本的原因吧。
秋月似明镜,秋夜里出门走走,或仰望或眺望,可以形成一种精神上的揽镜自照;秋月如天窗,你可以于安静之中,想象那窗内有嫦娥、有酿造桂花酒的吴刚;也可以想象那一团晶莹,是一个来自远方的美好的问候、一个赠予心灵的有益的提示、一个令人清爽的纯净的召唤、一个来自无言的深情的瞩目。如此一来,那秋月一方面是挂在夜空,另一方面也高悬于观月人的心灵空间。
当秋月高悬,月色入户,出门赏月像是访友,很美妙。没有灯红酒绿,没有吵嚷喧嚣,没有烦人的客套,没有得失的计较,唯有一颗素心,与那一团明净怡然相对。因此,有时我会觉得,秋月是秋夜的心,那月光是秋夜之心挥洒出来的美丽的心情。于是在一些美丽的秋夜,赏月人与月都静默着,只用目光交流,只用空明的夜色交流,只用安闲步履实现的交流,只用澄明的思绪交流。在这些交流里,月光会于无声无息之中,拓展着赏月人的心胸,点染着赏月人的心情。迈着安然的步履,秋夜沐月归来,从那秋月中弥漫出来的澄澈与安详,会令人沉静,令人超然,令人放松。
“秋月扬明辉”,秋月是无边秋夜的魂魄。有了秋月的朗照,在秋夜里人们才会扬起无数的思绪,或高远,或低回,充盈起种种清澈而邈远的情怀。有了秋月的朗照,赏月人的素净之心、祥和之心、沉静之心,才多了一处安放。我很赞同一位不知名的作家说过的一句话:“秋月之下,如果你愿意去对视与映照,在你的心灵天空之中,也会升起一轮美好的晶莹。”
(作者系《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》编辑)